第60节(2 / 4)
“这不就有了?”黑皮立刻用全息投影仪模拟出脏乱无比的画面
徐天宝在座椅上坐下,笑着说道:“别浪费能源了,有正事。”
“正事?”黑皮说道:“觉得那些人类的训练结果还满意吗?”
“嗯哼~!”徐天宝点了点头,“尤其是那个洗脑的项目,我一开始都没想到。”
黑皮得意地笑了,说道:“除了这些人类士兵,这段时间以来,还克隆了不少克隆人士兵,不算之前的几个,现在可以使用的克隆人士兵有20个。”
“正好~~~我要出趟远门~”徐天宝说
“去哪里?也带我去吧?”黑皮说道:“老是呆在地下,我都快忘了太阳是什么样子的。”
“当然~~”徐天宝笑道:“你是我救命稻草。”
●●●●●●●●
天津卫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码头之外。
此时正是一片春日海景,码头栈房内外,都少有人走动。只有一些穿着布衣的苦力,在水兵的吆喝声中,朝停靠码头上的几条船在运送物资。
码头停靠着几艘军舰,都在在船尾飘扬着三角五爪金龙旗。军舰有的是前后双烟囱,有的是单烟囱,有的还有两根高高的前后桅盘树立,各种缆线拉得密密麻麻。穿着水兵制服,带着海魂帽的水兵们,有的在忙着搬运物资,有的在用磨石刷着甲板。
袁世凯这次算是给了徐天宝很大的面子,徐天宝本来只要求乘坐“海圻”号下南洋、结果袁世凯一狠心,把“海圻”、“海琛”、“光亨”、“光贞”、“安香”、“安东”号六艘军舰一下子一起都派了出来给徐天宝撑场面。这血本下得,几乎就把徐天宝真的给感动了。
而且,陪同徐天宝一起出访南洋的海军武馆,乃是大名鼎鼎的海军提督萨镇冰,以及工务司员外柏锐、农务司主事杨寿楠、侍郎杨士琦以及一行随员十余人登上了“海圻”号。萨镇冰其实是不喜欢跟那些文官在一起,他更喜欢和水兵们有更多的接触,因为他们在一起有许多共同的话题,比跟那些文官们大眼瞪小眼终日里说些套话要有趣得多。
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准备,大清舰队终于要出发了。“海圻”、“海琛”号上都升起了四面信号旗,军舰响起了大炮。巨大的声浪从身后的峭壁上弹回来,在港湾的上空回荡往复。六艘大型、中型军舰齐刷刷地向着蓝色的大海进发了。
“海圻”、“海琛”、“光亨”、“光贞”、“安香”、“安东”号一起向着南方广阔的海洋驶去,这是自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人再一次向着南中国海洋进发的“伟大壮举”,它既开辟了我国近代海军第一次远赴海外宣抚华人华侨的先河,也是大清国面对列强疯狂肢解的垂死反抗,更为大清国的结束画上了句号。它仿佛回光返照一般在大清帝国的西边天空上,抹上了一笔金色的残阳。
“南洋啊~~~~我来了~~!”徐天宝站在“海圻”的船头,平举双手,做出一个泰坦尼克号的经典动作。
114宣威南洋2
中国人向南洋迁徙,明朝初年业已兴盛,此后络绎不绝,比如,在1760年(乾隆2105年)至1820年(嘉庆2105年)的610年间,每年进入西加里曼丹的就在3千人以上,到1820年在那里居住着105万华人,1906年(光绪3102年)达到400万。
晚清南洋华侨同国内经济联系密切,渠道甚多,诸如侨汇,在家乡举办公益事业,兴办工商企业,向清朝捐饷等等。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估计,南洋侨民每年寄给亲属的银钱在一千万两以上。少数南洋华侨开办机器工厂和建筑铁路。中国最早的机器缫丝厂即由华侨创设。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梅县人、苏门答腊华侨张煜南出资五十万元,与谢荣光等办潮汕铁路有限公司,1906年铁路筑成,全长四十二公里。
清朝政府为建设海防和进行一些战争,派人到南洋向华侨募捐,华侨也是慷慨解囊。左宗棠在福州创办造船厂,资金不足,福建海澄籍暹罗华侨陈金钟捐银一万两,陈又有捐赈事,所以被清朝授予道员衔,另一海澄籍的槟榔屿华侨邱忠波亦从事海防捐献,也获得道员虚衔。说明了南洋华侨与国内经济的联系,现在考察华侨的政洽态度。较长时间内华侨拥护清政府,它的上层人物更以接受清朝的封赠为荣耀;到了二十世纪初年,印尼华人官员出行,学著清朝官吏,令人身后打伞,以表示其身份和威严;南洋华侨尊奉清朝正朔,使用清帝纪年,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三宝垄陈峰烟、马荣周重修大觉寺,立碑署“道光乙巳年正月”,1908年光绪帝、慈禧太后死去,印尼中华商会设灵堂祭奠,做功德,华人团体成员穿孝服吊唁。
在满清统治的发部分时间里,海外华侨被认为抛弃祖宗的天朝弃民。但是1893年,清政府在新政中改变了华侨政策,有两个目的,一是为吸收华侨的钱财。1876年清朝派福州船厂提督蔡国祥率领扬武火轮炮船巡视南洋,次年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两广总督张之洞委派王荣和等到南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