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节(4 / 5)
06年3月,伊藤博文到朝鲜,任第一任统监,统管朝鲜外交,指挥在朝鲜的日本官吏活动,制定和颁布“统监府令”。伊藤成了朝鲜的“太上皇”。
1907年7月,伊藤又利用朝鲜高宗国王派使臣去海牙国际会议控诉日本侵略的事件,逼高宗退位,并强迫朝鲜签订新的“日韩条约”。该协定规定,朝鲜政府“有关施政之改进,应受统监之指导”;“重要行政措施,须经统监事先承认”;朝鲜高级官吏之任免,须经统监同意;必须任命统监所推荐的日本人为朝鲜官吏等等。剥夺了韩国政府内政权,并在一周之后解散了韩国军队。朝鲜成了不折不扣的殖民地。但是伊藤博文本人却是反对日韩合邦的,在1909年的阁议中他便公开表达反对立场,表示“合并是长期的问题”,这与许多参与日本对朝鲜政策参与者的想法并不同。他还装出一副和善谦恭的面孔。在每次演讲结束之前,必不忘对在场的朝、日官员说“我现在提议,请诸君随我三呼韩皇万岁。”
为了永远控制朝鲜,伊藤博文煞费苦心于1907年请日本皇太子嘉仁(后来的大正天皇)来朝鲜视察。同年,他又任朝鲜皇太子的老师,被授予“太子太师”之职。12月,陪同朝鲜皇太子来日本留学,加以精心指导,以培植俯首听命于日本的傀儡皇帝。1909年10月,为解决日俄争端,伊藤博文到中国东北与俄国财政总长戈果甫佐夫谈判,
1909年10月26日,哈尔滨火车站并没有像往常一样人潮汹涌,这一天它显得格外冷清,与往日的喧闹、嘈杂相比,此时仿佛一下子空出了许多地方,连街上的行人也变得安静了。一种压抑与紧张的气氛掩饰不住地在四周散开,车站周围已经被荷枪实弹的日本士兵和俄国士兵层层把守,戒备森严的他们正警惕地注视着每一个可疑的行人。
不过站台上的几个身穿和服的女人缓和了这种肃杀之气,她们打扮得花枝招展,正恭恭敬敬地排成两排,显然是准备列队欢迎一个重要人物的到来。在她们身旁,还站着一些卫兵,还有一些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记者。上午9点,日本枢密院院长、朝鲜统监伊藤博文乘坐的火车缓缓开进了哈尔滨站。他此行的目的是解决日俄在铁路上的争端,特地到中国东北与俄国财政总长进行谈判。
当专列在第一站台停稳后,在站台上伫立久候的沙俄财政大臣赶忙登上豪华的特等车厢,欢迎贵客的到来。不多时,他陪同一个矮小的日本老头走出车厢。顿时,站台上等候的欢迎队伍敬礼,军乐奏起。接着,伊藤博文在戈果甫佐夫的陪同下检阅了仪仗队。检阅完仪仗队后,他们一行向出站出口走去,伊藤博文走在了最前面。他面带微笑,不时地向欢迎人群挥手示意。
站台上的日本侨民手拿国旗,高呼“大日本板载!”
就在这时,一位身着黑色西装、头戴鸭舌帽、帽檐压得很低的青年男子,突然从欢迎人群中冲进警戒线,趁众多日本兵和俄国兵来不及反应的时候,朝满面春风的伊藤博文连开三枪。
呯呯呯
这个枪手似乎是怕打错了人,又向跟随伊藤的几个日本人开了四枪,场面顿时大乱。俄国宪兵冲了过来,枪手抛掉手枪,用俄语高呼三声:“高丽亚乌拉!”(朝鲜万岁)然后从容被捕。
当天这条简短的电报“伊藤博文今日在哈尔滨被一朝鲜人弹毙,刺客已被获”一发出,全球报刊争相报道这一特大新闻。
日本报刊、朝鲜亲日报刊和一些西方报刊骂安重根是暴徒、无知之辈;以法国为代表的另一些西方报刊和朝鲜的多数报刊,是以客观的态度中性地报道了事件;而中国和俄国的韩文报刊则称赞安重根是爱国志士、和平代表者。
当时上海的《民吁日报》、《上海时报》、《上海申报》,天津的《大公报》,香港的《华文日报》等许多中国报纸都对义举做了大量报道。《民吁日报》在一篇社论中评论道:“今日韩人飞此一弹……抵万人之哭诉,千篇之谏书”,“10年前,日本巧取豪夺,破我陆师,歼我海军……如今日本之视我已如俎上之肉,不快其口服不能自止。”
安重根殉国后,中国各界名人纷纷题词。孙中山的题词是:“功盖三韩名万国,生无百岁死千秋。弱国罪人强国相,纵然易地亦藤侯。”章太炎题写了“亚洲第一义侠”,还有蔡元培等二十多位名人题了词。身在日本的梁启超作了一首《秋风断藤曲》,其赞颂部分为:“黄沙卷地风怒号,黑龙江外雪如刀,流血五步大事毕,狂笑一声山月高。”
纵观中国人的表现,颇有些幸灾乐祸,毕竟伊藤博文可算是中国人的大仇人。因为伊藤曾逼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要挟割让辽东半岛,深为民众所恨。
但是徐天宝却暂时高兴不起来,奉天比武大会,中国代表队大获全胜,百姓的民族自尊心空前高涨,随即又传来伊藤博文被刺杀的消息,使得不少中国人觉得日本人似乎没有那么可怕,有些人甚至开始幻想是不是时候该清算甲午的旧账了?
“伊藤死了,我们的麻烦来了。”徐天宝一脸发愁,眉头都拧成一个川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