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己的关心有所欠缺,但她也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含蓄地表达对儿子的爱和关心。
“妈,谢谢你!”王权感动地搂住老妈的脖子,不过很快就发现老妈把其中一张名片抽了回去。
被儿子发现后,梅雁秋理直气壮道,“陈道名是我偶像,你应该也用不到这种级别的演员吧,这张我还是自己留着吧。”
王权:“……”
送走了妈妈,王权在院子里踱步消食儿。
其实他要看《霍元甲》不去电影院也能看到,因为他脑子里就有。
是的,他有挂。
去年飞往洛杉矶的飞机遭遇强对流天气,出现剧烈颠簸,王权“咯嘣”一下抽了过去,醒来后脑子里就多了一个影视库,从电影诞生以来直至2025年的影视剧综艺v等视频化内容都可以在这里看到。
不仅可以看片儿,还有这些作品在国内外各大平台的评分,评价,票房,排名,以及关于电影台前幕后以及相关演员的一些介绍和讯息。
以前的电影资源不算什么,学校图书馆基本都能找到,关键是还有后面20年的影视内容,它们还没诞生,那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啊!
正是凭借这个外挂,再加上自己在南加州大学的勤奋学习,对专业知识的努力吸收,他在留学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执导了自己人生中第一部电影长片,并拿到了圣丹斯电影节参展。
圣丹斯电影节还有三天结束,这部电影在放映的时候广受好评,而且同期有一部叫做《阳光小美女》的电影卖了1000多万美刀,这让合伙人信心更足。
毕竟成本只有200万美刀,收回成本没什么难度,就看能赚多少了,他们还是有些野心的。
溜达了几步,王权穿上外套,还是决定去电影院观影,虽然他脑中的影视库也可以达到电影院级别的视听享受,但有一点是它不具备的,那就是周围的观众。
观影氛围也是很重要的,大家一起紧张,一起欢笑,空气中弥漫的爆米花味道,角落里伸进女友裙子里的手掌,以及两人急促的呼吸声,无不是观影趣味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商业片是如此。
说走就走,王权孤身上路,他走后没多久,一个只露出一双眼睛的女孩敲响了他家大门~
王权,富贵,少爷,丫头
王权用走的,从四合院到电影院,只需十几分钟。
电影院坐落于繁华的大栅栏步行街,原身是大观楼影戏院,始建于1907年,只比中國电影的诞生时间晚了两年,是清朝最早的电影放映场所之一。
王权的父亲王前昆年轻时候是大观楼影院的一名放映员,一路伴随着大观楼从国营单位变成了公私合营企业,最后变成了他自己的私人公司。
八十年代的王前昆头脑灵活,倒腾起了古玩,有了钱后就把曾经工作过的大观楼影院买了下来,改名为的大王影戏院。
那时候电影业肯定是不如古董赚钱,老王纯为了他那份热爱电影的情怀,王权也是从小受老王的影响,每天放学不是回家,而是先来电影院,放什么就看什么,所以练就了他超强的阅片量和对电影深沉的爱,电影就是他的童年。
到了九十年代,老王因为一次打眼损失惨重,伤心之余干脆离开古玩行当,用剩下的钱买了一些商铺,几套楼房,商铺用来出租,楼房后来三次离婚基本都分给了老妈,同时他把工作重心放在了电影院的经营上。
老王对大王影戏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从米国引进最先进的放映设备,建造超大银幕影厅,改善观影环境,丰富影院文化底蕴,终于成为京城特级影院之一。
可惜遇到了电视行业的春天,电影行业的寒冬,1991年内地年度总票房还有31亿,到1999年就只剩81亿了,高投入的大王影戏院遭受重创,盈利艰难。
之所以叫影戏院,就是因为除了放电影,为了生存偶尔也会排演戏曲节目,京剧、梆子、相声来者不拒。
期间虽然有关部门也做出了市场化调整的努力,比如从1994年的《亡命天涯》开始每年以票房分账的形式引进10部好莱坞大片。
1995年,电影局更是调整制片准入资格,制片权逐渐下放到民间,可依然不改内地电影市场的颓势。
直至2002年年底《英雄》横空出世,开启了华语商业大片的新纪元,2003年内地总票房10亿,04年15亿,05年20亿!
这个增长速度,王权恨不得直接穿越到十几年后,内地票房几百亿的时代才是适合他的舞台!
大王影戏院到了,古香古色,很有明清建筑的韵味,百年前的老建筑早已不复存在,但老爹还是选择了按照原来的风格进行装修,因此当年还被电影《霸王别姬》选中拍了一场戏,王权有幸旁观。
进去后都是熟悉的面孔,更早的时候王权也在这里打过假期工。
“哟,少爷回国啦!”
“啥时候回来的啊少爷?”
“老板不在,这是替父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