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赐婚(1 / 2)

加入书签

闲处光阴易过,不觉又是一年繁花似锦。

被禁锢在闺阁中的女子,不会因为你是金枝玉叶,住在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皇宫,就能减少日日夜夜的索然无味。

进到四月,天气和暖,赵锦宁喜欢临窗绣花,用读书写字来打发打发无趣的时间。

她站在宽大檀木书案后,挽起衣袖,压平纸张,提笔沾墨,在宣纸上落笔书写。

她习小楷,启蒙以来着实下过一番苦功夫,字写的自是漂亮,一笔一划横平竖直,如闺秀般端庄秀丽,文雅大方。以前爹爹常常夸耀:“锦宁若是个男儿,定能考个状元。”

之所以有这么一手好字,全都是为了爹爹那一点偏爱。

在这宫里,一旦没有宠爱,那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

想来很可笑不是吗?女子的价值要通过男人来展现。

她读文章习诗文,练得一手好字,勤敏好学不输两位皇兄,到头来只能通过讨父皇的欢心来体现丁点儿的价值。

大概这就是身为女子的悲哀吧。

为女为妻为母,不论身份高低,都只能拘泥于后院活的没有自己。

如果可以,她不愿这样活着,她想高飞,想看看四方皇城以外的天。

字落满宣纸,赵锦宁洋洋洒洒默了一遍《醉蓬莱》。

她搁下笔,读出最直抒心意的一句:“一举登科,蟾宫稳步,桂香满袖。”

忽然一阵风袭来,吹得桌面纸张莎啦啦响,她抚平宣纸,发现上头落了几片白色花瓣,抬眸一瞧,洞开的支摘窗,正对着院中那颗梨花树。

阵阵微风,梨花似雪,落得满地清白。

她离开书案,唤了颂茴进来伺候净手,“今年的梨花开的倒好。”

“那奴婢去寻个篮子,摘些梨花回来,”颂茴笑着接话,“殿下窗下梨花煎茶可好?”

颂茴跟了她几年,属实将她的心意喜好揣摩十之八九了。

她道了一声好,放下手中布巾,“今儿是个好日子,把树下埋的那坛梨花酿挖出来,庆祝庆祝罢。”

主仆两人一起到了庭院,赵锦宁摘花,颂茴挖酒,等忙活完,不远处的喧天鼓乐也停止了。

赵锦宁不由得举目往奉天殿方向瞭望,“传胪大典结束了,岑书一会也该回了。”

今日金殿唱名,皇帝钦点状元、榜眼和探花。

岑书主动去打探消息,说是要赏见赏见探花郎的风采。

颂茴笑道:“李公子学问那么好,奴婢觉得定会得个状元!”

“但愿吧。”

她并不十分在意霁言哥哥能够取得什么名次,他在她这里永远都是榜首。

赵锦宁拂了拂落在衣袖上的梨花,提着满篮花瓣刚走到殿内,岑书就欢天喜地的回来了。

“名次如何?”她曼声问道。

“状元许穆清,榜眼周煦,探花陆时侒!”岑书笑嘻嘻的回话,“长的都又俊又年轻,到时殿下选驸马,选哪一位都成!”

颂茴笑着嗔她:“嘴上也没个把门的,净瞎说!”

“李家公子呢?排名第几?”她替赵锦宁问出口。

岑书哦了一声,仔细想想:“李公子好像是第七。”

第七也不错,赵锦宁心想,霁言哥哥是姑母独子,纵使有真才实学,为避嫌疑,堵悠悠众口,皇帝也不会给他太高名次。

一时夜又至,晚妆将卸,颂茴伺候着赵锦宁更换寝衣,四下无人,说些体己话,“这下李公子有了功名,殿下也可向万岁爷透点口风,到时下旨赐婚了。”

赵锦宁不以为然,她走到床前坐下脱掉绣鞋:“没有女方上赶着男方的道理。”

在宫里生活这么些年,她早就养成了不显山不露水的脾气。

越是想要某样东西,就越是不能让人看出来,若不然会成把柄让人拿着挟制。

她小时候吃过太多这样的苦,但凡是她喜欢的东西,赵安宁都会毫不犹豫的仗着自己嫡公主的身份夺取,毁坏。

譬如那只兔子,明明是她先喜欢的。

现在赵安宁不在了,没有人会同她争抢,她对嫁给李霁言这事十拿九准,只耐心等着便是。

颂茴有些忧虑:“金榜一出,各家贵女千金都盯着呢,李公子生的好,上门提亲的自是少不了,自古婚姻之事都是父母做主,万一大长公主再”

她不以为意的打断颂茴的话:“姑母会去求皇兄赐婚的。”

太祖曾定下一条规矩,凡是宗室外戚不禁止参加科举,但不授实官,不许任京秩,即便霁言哥哥文经武略,也不会有拜相入阁的机会。

她那位眼高于顶的姑母自是会为自己的儿子求娶国朝最尊贵的女子为妻,以维护李家满门荣耀。

赵安宁死了,现如今只有她一位长公主,姑母自是会主动求皇上下旨赐婚。

几月后正是中秋佳节,登坛祭月后,皇后在宫中设了家宴,席上未有外人,酒过叁巡,大长公主赵涟便向皇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